电脑版

钟楼邮局

2023-07-27 17:28:40来源:人民邮电报

位于西安市钟楼盘道东北侧,始建于1958年的西安市邮局钟楼支局办公楼。

钟楼邮局是20世纪60年代西安的十大地标性建筑之一,门牌号为北大街1号。西安市邮政局机关曾在此办公,后搬到了高新区。

坐落在西安市中心钟楼盘道东北侧的钟楼邮局,是一幢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式建筑,始建于1958年,1960年建成。大楼主体为六层框架式结构,呈八字形,屋顶两端各有一座重檐方阁,中部顶层采用空廊构成重檐,建筑外观呈米黄色,简单端庄,规模宏伟,既有传统欧洲建筑的风格,又富有时代气息。


(资料图)

大楼的西边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钟鼓楼,西南方向不远处坐落着同样建筑风格的钟楼饭店。很多外国游客喜欢住在那里,从窗户望出去,便可看到鼓楼顶上一抹金色的夕阳,还有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的千年历史痕迹。

大楼东边紧挨着新华书店、影院、照相馆,再往前是曾经的炭市街水产批发市场。过条马路,南边是代表着这座城市时尚潮流的骡马市时装街,那里不仅有西餐厅、咖啡馆,还有刺青店,是年轻人向往的购物天堂。

大楼的北边,遥相呼应的是报话大楼,1959年动工兴建,1963年竣工使用。总高62.5米,外墙统一为米白色,是当时西安的通信枢纽,也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西安城内最高的建筑。其顶层建有五层方形塔楼,四面嵌设时钟,每小时报时一次,报时音乐为《东方红》。每当庄严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市中心,人们都会停下脚步,仰起脸侧耳倾听。如今,不少西安市民仍对报话大楼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几十年来它就是西安人的“北京时间”。不少居住在市中心的中年人,都是听着报话大楼的报时声长大的。

20世纪80年代,我每次到西安,都会乘坐电车,在钟楼站下车,往前走几步便是钟楼邮局。我喜欢这里的那种朝气蓬勃的感觉,站在邮局前的广场上,便能感觉到这座城市急匆匆前行的脚步声。有时我哪儿也不去,在那里一待就是一天。望着街上骑着自行车说说笑笑、匆匆而过的行人,还有穿着裙子、短袖衫进出邮局寄信、买报纸的年轻人,我的心中时而欣喜时而激动,也被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微笑所感染。

在这座城市,每个人都在为建设“现代化城市”而奔忙着,他们也通过邮局这个窗口向外界传递着心中的欣喜和这座城市一点一滴的变化。

那时,人们主要的通信方式就是寄信、拍电报,而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则是读书、看报纸。每到下午两点钟左右,骑着墨绿色自行车、身着绿色制服的年轻人,便会从邮局左边的大门涌出来,如放闸的潮水一样,很快流遍西安的大街小巷,将满载着外界信息的信件、电报、报纸送到千家万户。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参加工作进了邮电局。有一个周末我带母亲到西安游玩,在街上走着走着,就走到了钟楼邮局。望着邮局门前排着队寄信、寄包裹、取汇款的人,母亲眼都直了。在母亲看来,能寄信、取汇款也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我问母亲要不要进去看看,母亲笑笑说,又不寄信,那么多人排着队,就不进去添乱了。

后来,母亲回到家,逢人就夸西安的钟楼邮局如何气派,寄信、取汇款的人如何如何多。言下之意,她儿子也在邮电局工作,脸上自然也有光哩!

20世纪90年代末,我从咸阳调到了西安,在朱雀路的邮电管理局上班。一块调来的还有另外两个同事。周末没事,他们问我要不要进城去逛逛,我开口便说:“钟楼邮局!”或许,在我的脑海里这已成了一种习惯。正如母亲所说,又不寄信,也不取汇款,到那里去就是想待一待,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独有的气息。有时,我也蹲下来,喂喂广场上的鸽子。听着它们“咕咕咕”地叫着,扇动翅膀飞起来,飞过楼顶,在蓝天上盘旋着,又俯冲下来,我的心也跟着一起一落。

后来,邮电分营、移动剥离,我们怀揣着梦想,各自去了不同的公司。但闲下来,大伙还会在一起聚一聚,聊一聊这些年的变化。包括家庭的、公司的,还有工作上、生活上的变化。每每说到在邮电局工作的那段时光,大伙心里还是会涌上一丝激动。虽然不在一个单位了,但从心底里还是觉得同根同源,邮电一家亲。在一起感到是那样亲切,那样放松,那样无拘无束。

或许是埋在心底的一种情结吧,没事的时候,我时不时还会去钟楼邮局待一待。如今,这里是西安最大的,也是经办邮政业务最全的邮政营业场所。门口依然伫立着一人多高的邮箱,半个多世纪了,默默地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

钟楼邮局,于我而言,是一个装满了回忆的地方。虽说改革需要,我离开了邮政,但那里仍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如果有人问我,在西安有什么地方值得一看,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去钟楼邮局吧!站在邮局前的广场上,吹一吹鼓楼顶上刮过来的风,听一听报话大楼响起的《东方红》,会让你不由自主地热血沸腾……

(作者系中国联通陕西分公司员工)

本网推荐
相关新闻